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三重逻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浏览次数:3450发布时间:2022-11-29

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足彩网: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示精神、尤其是在各地高校积极同中小学开展思政课共建的形势下,大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强化信仰生成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作为学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在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在对青年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理论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崇高价值信仰。

思政课教学所传授的特定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及其对现实世界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是实实在在的。而这种实在的影响和作用发挥,正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优势条件,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学生对崇高价值信仰的追求。第一,在理论认知层面: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合理阐释和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引领学生、感召学生和赢得学生的基础与前提。第二,在目标策略层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于学生生活、学习等实践中,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精神生活秩序,进而外化为当代青年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遵从,充分彰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所具有的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作用。第三,在信仰生成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仰、信念、信心。为学生行为动机和价值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根本价值导向。通常来说,价值信仰体现着人类超越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状态,既需要内化于学生头脑和心理深处,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判断标准与价值选择;也需要外化于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之中,支配并养成他们的具体行为和习惯。这就决定了价值信仰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选择和认同。换句话说,信仰的确立过程就是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选择和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总体来说,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重中之重是讲深讲透讲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强化思想认同。

二、现实逻辑: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的运动。

坚持唯物主义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足彩网:科学社会主义论述的基本态度。正如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追求和实现的理想目标,不是教义,也不是原则,而是一种现实的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现实基础上,去消灭那些现存的不合理事物或者说是矛盾、问题。我们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胜利,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这种实践既是对中国共产党追求的价值理想进行的展示和升华,也是党的创新理论具备的真理性特质进行的外化与验证。当前,无论是前者的展示和升华,还是后者的外化与验证,都需要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奋斗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因此,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阻碍和干扰这个奋斗目标的全部问题和矛盾讲清楚,还要着重讲透一种契合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契合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紧密联系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伟大成就以及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等生动实践,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伟大的中国梦讲给学生听,引导他们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国内国外大势中,清醒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就成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现实根基。一方面,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要凝聚全党全社会共识特别是青少年认同;另一方面,在“两个大局”环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中国发展视为其制度和价值观的最大威胁,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混淆视听、唱衰中国,给青少年带来很多思想困惑。在这种现状下,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当代青年理解自身的生力军力量以及所肩负的新时代责任,就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三、历史逻辑:坚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历史自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例如:从“横向贯通”来说,必不可缺的政策、资源、平台等保障并不完备;从“纵向衔接”来说,不同学段知识要点的重复性教学、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不重视及其对各学段课程目标认知模糊等现象仍突出。究其根本,这些矛盾和冲突,多是利益问题,如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责任与权益不清晰、成果认定困难、经费不足等,不仅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也破坏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协同效应。要解决这些问题,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就必须保有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很多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如“三个务必”“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等,都有其生成逻辑和科学内涵。因此,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思政课教师就要坚持历史逻辑,从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中汲取历史自信。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首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供政策支持和领导保障。第二,深入挖掘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史实材料,尤其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体现中国精神的相关内容,如伟大建党精神、钉钉子精神、斗争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抗疫精神、人民首创精神等,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激发生机与活力。第三,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所塑造的思政课新形态,在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中增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如在教材编写、课堂改革、教师培养、制度优化等方面下功夫,以确保各要素之间的同频共振。总体来说,从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帮助他们做到学史明理,自觉抵御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袭,还有利于探索一批既兼具深厚历史底蕴,又立足新时代新要求的典型教例、教案或教学设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思政课上走深走实。

从本质上来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行动的认同。这种认同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依据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成的理性判断;二是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获得的情绪体验;三是吸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的规律遵循。因此,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崇高价值信仰的理论逻辑;同时,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逻辑,坚定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生命线的历史逻辑,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