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从儿时起,影像对于杜光玮就具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吸引她运用光与影讲述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初中毕业时她和同学约定——以后一定要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以纪念她们成长中最真挚的情感。为了早日实现约定,她高中时报名参加校电视台,自学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一步步成为校园电视台台长。高二时,杜光玮所在的人大附中举办了一个学生电影节,她兴致勃勃地召来了初中那帮伙伴,抓住机会为当时的约定拍了一部微电影。然而,制作过程并不顺利,她几近崩溃。在沉下心思考后,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打乱所有结构,从头再来。“虽然很难,但很有意思。”她笑道。最终这个片子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6项大奖,对她走上剪辑道路无疑是极大的激励。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后来也一直影响着她的人生。在片子不够好时,她也会感到失落和迷茫,但她坚信只有不消极地自我责备和惩罚,把不足转化为提升自我的契机,保持创作热情,才能更好地成长。谈到在中传的学习,杜光玮有说不完的感激。“中传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有基本的视听语言课、故事片剪辑等课程,也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在老师的反馈中学习,在个人实践中创作,她不断提高能力,突破自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在中传四年打下的“好底子”让杜光玮在AFI读书时几乎成了班上基础最好的学生。在AFI的两年时光,杜光玮审美和品味有了很大的提升,各国电影人的奇思妙想拓宽了她的思路,使她在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影片剪辑中游刃有余。
“那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在追梦旅程中,杜光玮在每一个路口都做出了果断地选择,她获得的成就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更离不开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努力。亚洲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电视节、戏剧之夜是雷速体育:戏剧影视学院主办的品牌赛事,杜光玮作为学生会技术部部长,为筹备这些活动付出了许多心血。“那时西配楼有一个筹备活动的办公室,豆豆(杜光玮)白天剪片子,夜深了就睡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杜光玮的指导老师邢北冽回忆道。大学四年里,杜光玮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办公室里剪片子、做影展,乐在其中,一刻也闲不下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杜光玮的付出最终得到了诸多肯定。除《大厨》以外,她的导演处女作《昔夏》曾入围美国CINEQUEST电影节;剪辑作品曾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短片电影节、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等国内外电影节并获奖,剪辑的网络电影《再见18班》获得全网超过2300万点击量,在中国高校影视协会“学院奖”评选中获得年度最佳网络电影奖;剪辑的电影《少年与海》近日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顺利完成世界首映,并入选平遥国际电影节、海南国际电影节等。即便她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但一个个奖项却早已给出了最客观的答案。中国足彩网:自己的经验,她非常乐意与师弟师妹们分享。
杜光玮认为在大学四年里首先要扩大观影量。如果观影量不够就要自己创造技巧,这是从0到1的过程;但如果有足够的积累就能直接从1到10灵活地优化剪辑。其次,要兼顾剪辑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她认为在学好基础软件的同时,不能被软件限制,毕竟“剪辑师职责是帮助导演完成影片最终呈现”。最后,合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她认为导演和剪辑需要“像夫妻一样相互信任,共同磨合,像共同经营婚姻一样完成作品”。在她看来,一个好的剪辑师要让自己藏到影片后面,像“助燃剂”一样使影片本身的火花绽放得更灿烂。中国传媒大学为杜光玮的剪辑梦插上翅膀,助她飞往更广阔的世界。杜光玮也对母校的未来满怀期待:“中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学校,有很多新生代电影人正在崛起,未来一定会打出一片江山。”
“在追逐梦想时,不管怎么受伤都别忘了选择这条路的初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她感慨地说。这何尝不是对她内心的真实写照?坚守初心,不惧困难,坚持自己成为专业剪辑师的梦。在学生奥斯卡奖的领奖台上,一束明朗的光打在杜光玮身上,我们仿佛看见这些年来日日夜夜坐在电脑前的那个女孩,朝着梦想,心无旁骛地剪着片子。电脑屏幕的光照在她的脸上,即使微弱,却是照耀她内心的一盏明灯,带给她无限的勇气与希望,指引着她一路前行。
(编辑:李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