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前期辛苦准备还是有帮助的。涂凌波对PPT很熟,讲的时候几乎没有看PPT,直接一页一页往下按,但基本上讲课与PPT的衔接都能对上。
他讲的是新闻价值,播放去年梨视频制作的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场景的视频,说道:“马上要高考了,公众和媒体都会关注这样的新闻。另外,这条新闻还比较有趣,比如现场送考的车尾号都是‘91666’,司机一定得姓马,表示‘马到成功’。”
现场同学哄堂大笑,这个精心设计的小段子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播完视频,涂凌波就开始跟大家讲“这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新闻价值以及处理好新闻价值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关系”。
“当时讲的时候还略微有点紧张,讲得略有点快,” 他说,“我大概最后到18分钟的时候就讲完了,然后总结延展了一下,最后鞠躬的时候是19分51秒,但不够理想吧。我们去北京林业大学听那几位“老前辈”传授经验的时候,他们说,鞠完躬,应该是19分58秒。” 说完涂老师自己都没忍住,笑出声来。
“讲完后非常轻松,其实比赛成绩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比赛过程让自己获得了锻炼和提升,明白了打磨一门课程的不易。享受比赛,享受过程,享受教学。”他说。
“青年教师如何把课讲好?这是一个挺大的话题。”
“但我觉得至少有这么两个层面的方法:首先,高校老师大概分为教学、科研、行政、社会服务几大块,顺序要理清。教学肯定是最重要的一块。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属于教学一线的生力军,应当把教学放到第一位。同学们来听课都是带着期待来的,把这门课磨练好就是为他们的负责。首先要享受讲课的过程,要热爱。”
还有,就是要勤于学习别的老师讲课的方法。说到这里我十分感谢电视学院,高晓虹老师、王晓红老师、曾祥敏老师、孙振虎老师等等优秀的同事们,一轮一轮地帮我们打磨教学基本功。平时教学中的问题我们都向他们请教。坦率地说这次比赛没有学校和学院的支撑,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单薄的。在电视学院,我们真的是拧成一股绳的状态去练课。”
(▲ 涂老师接受官微文字部记者采访)
“我刚进电视学院开始讲课的时候,是非常有信心的,觉得自己讲课的水平是不错的。但现在来看,讲课的技巧、方法跟今天比起来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刚从博士毕业过来,讲课的风格偏学术报告式,还沉浸在学术的氛围中,有些概念啊、理论啊,觉得‘这个不用展开吧。大家都懂的吧。但通过几年的打磨,包括参加教学比赛,我就会反思细节。比如这个知识点是不是对于本科二三年级的同学太过生涩,他们还没学过。或者这个理论讲了五分钟后是不是同学会觉得很枯燥,需要辅以案例,改换节奏。还有讲理论和讲案例的时候,语言的风格要转换一下,讲理论的时候要严肃一点、思辨性强点,那讲案例的时候应该活泼一些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反思,我想进步也不会来得那么容易。”
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组织的“午餐时间”学术沙龙等小型交流会,帮助涂凌波快速融入了学院,逐步找到了教学方向。“感谢学院的同事们,把这么多年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无私传授给我们,帮助我们打磨教学功底,学习如何讲好一门课。”在这些学院组织的活动中,涂凌波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理论教学方向与风格。
△ 电视学院举办的“午餐时间”学术沙龙
因为从事新闻理论研究,学院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交给了涂凌波。在课程探索中,涂凌波试图找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经常问自己,一门理论课能不能讲得生动有趣一些,让同学们真正有所收获”。除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知识讲授外,还将当前新闻实践活动的丰富案例结合起来。比如,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实践动向,涂凌波专门请来“侠客岛”公众号主编、中央电视台时政摄影记者等业界老师,与同学们分享和探讨。
课堂上,通过理论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涂凌波还要同学们继续思考、小组讨论:这些新闻报道为何做到好?又有哪些还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需要改进和创新?甚至进一步思考,如何从纷繁的新闻现象中进行理论提升?这些启发性的、开放式的思考,在涂凌波看来,比“教条式”的讲解更有价值。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电视学院多年来坚持建设的重要教育教学模式。2018年,由长江学者、电视学院院长高晓虹教授领衔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团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足彩网:未来,涂凌波希望“争取做点新的东西”。这个“新”字里,既包括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将理论课上得更好;也蕴含着“青椒”们面临的学术压力和学术开拓愿望。“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当代知识人生存的土壤。在历史关头,我们的国家重新繁荣起来。而作为研究者,需要以历史文化、本土经验为根基,以时代发展、国际视野为坐标,研究我们时代重大的命题。”
(编辑:李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