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落实立德树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强化敬业意识,牢记敬业要求,增强敬业自觉,在全校形成人人敬业,人人争先,人人创优的生动局面。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校工会联合开展了“爱岗敬业标兵”评选活动。卢静、张付、杨成、杨敏、王京明、侯新宇、槐世敏、马少刚8名同志工作作风良好、乐于奉献,获评中国传媒大学“爱岗敬业标兵”荣誉称号。党委宣传部对8位教职工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本期专访了杨敏老师。
2001年夏天,1999级本科英语8班为期两年的公共英语课结束了,杨敏约同学们在主楼前留下了这张照片。这是1999级新闻专业和平同学最喜欢的照片,每次看到它,就仿佛回到美丽的校园,回到温暖的课堂。时隔近20年,照片中的他们依然是好朋友,这一切,都因为大家幸运地遇到了如亲人般的杨敏老师。
↑杨敏老师第一排右三
任教之初:自省与探索
1987年至1991年,杨敏在安徽师范大学英语系英语专业就读本科,1991年至1993年于雷速体育:新闻研究所就读双学位,1993年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校园里,杨敏与同学们年龄相仿,常被误认为学生。她穿着不算时髦,但上课方式却很新潮——英语话剧演得好的小组,会有机会赢得当时最流行的“后街男孩”卡带;课文背得好的同学,会有机会拿到最热门的电影票、最畅销的新书……而这些“奖品”都是杨敏用自己工资买的。现任人民铁道报全媒体采访中心副主任的和平回忆起当年的课堂,激动地说:“我还清晰地记得,杨老师能神奇地把英语课上成世界文化联播,不知道她怎么备的课,每节课都有海量的知识讲,精彩到我们舍不得下课。“
而杨敏却觉得自己对不起那时的同学们,“其实那时候我真不知道怎么去教书,好像无知者无畏,当时也没觉得自己不行。”她认为自己教学初期还存在很多不足,好在年轻人的热情弥补了这些地方。经过深入的反思和自省,杨敏决心探索新的领域,她开始进行大量的阅读,全面的学习以提高英语和语言教学理论水平,并长期追踪国内外有关英语教学的期刊。Harmer的《怎样教英语》,H. G. Widdowson的《语言教学交际法》,H. H. Stern的《语言教学的问题和可选策略》等著作令杨敏豁然开朗,慢慢地,她发现这些经典甚至已经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经过几年的努力,当杨敏感觉有些自信和底气的时候,另一个挑战却开始了。
向死而生:与时间赛跑
2009年对于杨敏来说,一切都不一样了。5月的例行体检中,杨敏被告知腹腔中有一个包块,要尽快去大医院确诊。那一年她频繁出入医院,手术、化疗,见惯了各种各样的病人,在很多癌症病人发出“为什么是我啊?”的怨艾时,她坦然而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在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学雷速体育:同事的关心照顾下,康复过程一直很顺利。
这场突如其来的中年危机和死亡威胁,让杨敏对生命有了更多思考。“疾病让我更加珍惜,珍惜时间,珍惜周围的一切。”2010年重返课堂,杨敏上紧了自己的发条。刚上大学的学生思想上容易放松,很多从来没有读过英文书,听过英文节目,这种贫乏严重制约了他们的英语水平和今后的发展。她要贯彻自己的教学理念,严格执行下去,让彼此不留遗憾。杨敏开始更严格地要求学生、要求自己,在学生身上实践多听多读的做法,给学生推荐大量书目和听力材料,要求学生每周交报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内与课外互相观照、融会贯通,听读结合、难易结合,学生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乐趣。
你的名字:创造归属感
杨敏曾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一篇名为《大学校园里的“无名氏”》的文章,她发现原来很多大学生感觉老师不认识自己,在校园生活中没有存在感和归属感,于是她给自己定下目标,开学两周内必须认识所有学生,期末前了解所有学生的生源地。为此,杨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开学第一堂课时,她让学生们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书的封面上,然后将书举在胸前,杨敏拿起手机开始录制视频,镜头对准哪一位同学,他就要对着镜头将自己的年级专业姓名大声说出来。课后,杨敏会反复观看这些视频,用她的话来说,这就是她的复习。早上复习一遍,晚上复习一遍,有时候中午也会加紧复习一下,一两周内再强化一遍,她受不了教室里坐的都是无名氏。她说:“如果说谁想说话的时候,我就能把他叫起来,他也挺高兴,我也挺高兴的。”
对于杨敏来说,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是无形之间形成了一种约束力,掌握学生的情况对于她的教学非常有利。更重要的是,能够带给同学们极大的归属感和信任感。2016级新闻学姚依依说:“我第一反应是,这个老师可能很严格,后来发现她想要记住同学们的名字是为了更好的和同学沟通,老师想要和大家拉近距离感觉蛮好蛮温暖的。”201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郭紫仪同学说:“刚开始面对镜头觉得有点尴尬,但是当上第二节课的时候,发现老师真的把我们很多人的名字都叫出来的时候,还是非常开心的,可以体会到老师的用心。我们也可以在老师面前更加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