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郑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戏剧影视学院导演系主任,在第十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中脱颖而出。从教23年,她开拓荒原研发新课程,用一本本原创教材引领国内电视导播、影视剪辑教育前沿。主要讲授《电视节目导播》《影视剪辑艺术》《电视文艺晚会创作》《文艺编导专业创作》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在全国首次确立了《电视节目导播》课程教学体系,著有全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该课程专用教材,并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常年担任中央电视台及多家地方电视台导播、剪辑培训专家,并多次担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评审组长等社会工作。
橘红色半高领毛衣,搭配一条轻薄灰围巾,利落短发,精巧眼镜,春风化雨的微笑,这是郑月老师给记者的初印象。在冬日温暖的室内,我们与郑月畅聊中国足彩网:著书与育人,创新与坚守的故事。
好老师的标准:教学相长,形神合一
“真的很幸运,我能说的只有感谢!”当被记者问及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的感受时,郑月老师如是说道。对于如何成为一位好的大学老师,她有着自己的标准。
首先,要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为其提供更宽广的专业视野,使其站在更宏观的学术角度看待、研究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教学风范去对应和承托起所倡导的专业精神”,以期做到真正的“形神合一”—— 从而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获得与理性认识。
学生的成长路上,郑月老师选择做一位观察者与倾听者。“初接触时觉得郑老师很酷,目光冷峻,可与她相处久了后,我发现她其实很和蔼,也很关心学生。”郑月老师的学生许天缘说。郑老师告诉记者,能够陪伴学生们向前而行,是一大幸。“我常说教学相长,不仅仅是指专业方面,更多的是能够见证与陪伴这些学生的人生,能够成为他们开始触及专业时的领路人,能够成为他们愿意交往、深度交流的知己。”
戏剧化开篇 一生的职业选择
求学途中,郑月老师很幸运一路有好老师相伴。她坦言,不同阶段的老师都对自己产生了影响,在不同维度上教授了她为人师表的态度、给予了她专业精神上的启迪与示范。郑月老师的外公石毓符是新中国最早一代的经济学教授,他的的治学方法与思维范式对郑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学的语文老师让她领略到语言的美感;初中的几何老师使她建构起对空间概念最初始的认识;北京四中读高中期间,一位语文老师肯定了她独特的行文方式,给了她一种莫大的鼓舞;大学期间老师的影响亦甚,“他们对我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专业层面,更深层次的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纵然一直“与师为伴”,郑月自己的教师之路却有着颇为戏剧性的开篇。1995年,大四的郑月在央视《综艺大观》实习,有一次实习回校,她和任金州老师搭乘张晓海导演的顺风车,聊天过程中,时任系主任的任金州老师问郑月是否愿意留校任教,“我没有任何准备,当时一下就懵了”,郑月老师回忆道,“我很久都没有回答。老师离开后,我一个人直掉眼泪。那时心里就一个想法:如果留校任教,我就永远无法毕业了。”对于这个选择,郑月老师并不是不满意,只是有点失落,好像和其他可能性说了再见。”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值中国电视文艺兴盛,无数年轻人怀揣着理想与热情在电视台日夜不息地奋斗。但在反复思考,几经权衡后,她还是选择了留校,选择迎接一批又一批的“小白杨”。
“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那时候老师与我的谈话,还有那个选择留下的自己。”郑月释然一笑。一晃23年过去,任老师彼时的一席话,她仍牢记于心:“如果留校,你可能会忍受很长时间的寂寞。但是你当老师时间愈久,你愈会发现你的价值。”年岁渐长,一直未离开过广院的郑月老师越来越能咀嚼出个中深意——“教师”其职,恰如一坛陈年老酿,光阴流逝,却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