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我的大数据与小梦想

来源: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浏览次数:914发布时间:2018-12-06

王鑫,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区块链等多个方面。先后参与《有线电视用户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和决策支持系统》、《基于大数据面向新媒体的节目综合评价系统架构和方法研究》、《电影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与商业智能》等多个课题,目前已发表《基于长期兴趣模型的广播电视用户肖像刻画技术研究》、《基于双重权重高斯核相似度的广播电视社区发现技术研究》等8篇国际学术论文,均已被收入EI检索。

2015年荣获中国传媒大学颁发的“校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颁发的“2015年度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奖”;2017年参与《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标准》编制工作,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授予“特聘专家”身份。

 

结缘大数据进军新领域

中午12点半,王鑫老师刚刚参加完两个研讨会,顾不上吃饭的他准时出现在约定地点,接受记者的采访。

2011年,王鑫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进入了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原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从事网络优化和管理工作。因为工作安排,他经常出差,通过收集数据了解全国不同省级地市的网络运营情况,由此逐渐接触到和大数据相关的技术。王鑫老师笑谈:“可以说,我们是国内最早接触大数据的一批人了。”

彼时,大数据刚刚进入第三个年头,发展迅猛,如火如荼。网络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联通最为重要的研究子单位,在这里,王鑫接触到了4G、物联网、机器学习等在当时那个年代尚属前沿的技术。随着研究深入,他敏锐地感受到大数据的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应用的无限可能,并对大数据及相关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即使是在公司中最核心的研究单位和技术部门,日常工作中,也仅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时间能用于研究,在那工作,个人成长远不如在高校里那么快。考虑再三,王鑫毅然决然辞去了在旁人眼中高薪体面的工作,回到母校攻读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尤其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在这里,王鑫老师找到了深造和发展自我的平台。博士学习期间,他对于“大数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跟记者说,很多企业用EXCEL处理十万条的数据,这并不是真正的大数据。实际上,大数据研究拥有很多技术和指标。雷速体育:和广电总局、歌华有线等企事业单位具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为王鑫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数据样本。

几年后,在已有理论基础上,王鑫根据北京约500万家庭的广播电视用户收视数据和节目播出数据,构建用户画像模型,分析观众收视习惯和收视偏好的变化,形成博士毕业论文。区别于传统简单的数据挖掘,他采用分布式架构处理,引入本科时跨学科学习的经济学和心理学相关模型,进行了真正的大数据研究。“我发现,广播电视用户和互联网用户的画像行为有本质的区别。”谈到自己的研究,王老师依然很兴奋。

经过业界实践,王鑫意识到,在以传媒为特色的母校,大数据应用当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传媒与大数据的分离,导致文化产业和传媒行业的互联网技术明显落后。对于王鑫老师而言,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虽然传媒与大数据结合的产业前景尚不明晰,但他充满热情,“我喜欢开拓扩展新的研究,即使前路漫漫,也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