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济泽的新闻教育实践
温济泽同志一生涉猎多个领域,其中,新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北京广播学院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时期和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时期。
1、北京广播学院时期(1960年—1977年)
温济泽在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后,下放劳动一年多,于1960年初调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工作。起初,由于戴着“右派”帽子,他不能登台授课,只能在语言教研组做些教材选编和整理教学参考材料的工作。半年后,他摘掉了“右派”帽子,于11月到广播业务教研室工作,终于开始登台授课,很快就以其深厚的马列主义新闻理论学养和丰富的人民广播工作实践经验,以其勤奋积极的工作、深入浅出的讲授,赢得了大家的认可、爱戴和敬佩。
温济泽先后给新闻系59级、60级、64级和65级学生讲授新闻写作和广播业务课程。他的教学,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非常注重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他曾在解放日报和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从事多年新闻工作,十分明了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而广播与报刊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他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广播新闻工作者必须理解和掌握广播新闻的自身特点与写作方法。他特别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挖掘和使用。为此,他三次主编延安(陕北)台的广播稿选,其中不少是他当年亲手改过或编过的,也不乏毛泽东等领导人修改和撰写的稿件。在讲课中,他不是空口说教,而是以此作为蓝本,融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广播工作经历、体会与经验,不仅讲稿件的写作背景和条件,还讲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改,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们理解和体会到广播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基本要义、广播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他的讲课,内容新鲜、丰富、实在,把枯燥乏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温济泽在教学中一直强调好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上要全面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下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他突破固有教学模式,提出开放式教学,在新闻系首创开设了“社会知识”和“政策讲座”两门新课。“社会知识”课就是组织同学们到工厂、农村参观,到新闻单位实习,让学生们走向广阔的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接触民间百姓,锻炼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社会实践中运用书本知识的本领;“政策讲座”就是广邀党政机关负责人、各界专家学者讲课,使学生提高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水平,开阔视野,增长多方面的知识。温济泽曾邀请当时一大批既是新闻文化艺术等部门党政负责人,也是新闻文化艺术界饱学之士的同志来为学生们析政策,谈学问,讲写作,使学生们从一开始接触新闻广播事业就有一个高的起点,为走向实际工作、从事新闻职业积蓄了必要的政治、业务“内存”。 同时他总是鼓励学生们下基层,到工矿、到农村实习采访,用事实和亲身经历说明扎根实际、扎根群众,体民情、察民意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尽好职责的基本功;他还提出“写作一条龙”的教学方法,即让同学们在从入学到毕业的4年间,不间断地练习各种文体的写作。他这种紧密联系实际、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的生动鲜活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们当时就感到“受益匪浅”,而且在以后的新闻工作实际中也一再体会到其正确性。后来,学生们无不深感这些课程的所教所学在他们后来的实际工作中“极有裨益”。
在北京广播学院期间,温济泽除教课之外,还注意指导青年教师赵玉明、曹璐等,注重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此外,他还主编了《陕北台广播范文选》、《广播稿选》(1—3集)、《马恩列斯论报刊·列宁论广播》、《毛泽东同志论宣传工作》等书籍,撰写了多篇有关如何写好新闻稿、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的论文,如《正确理解新闻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中国足彩网:广播形式的几个问题》、《广播语言琐谈》、《说不上口的句子》《也说谈心会这类形式》、《一篇珍贵的新闻广播稿》等,论述了广播新闻语言特点与写作规律等。
温济泽离开广播学院后,还十分关注学院特别是新闻系的发展和建设。1989年校庆期间,他和校友一起参观了校史展览,并合影留念,并多次回学院做时事和学术报告。1994年北京广播学院建校四十周年,他题词“细看桃李满天下,来日成果更辉煌”,并满怀深情地写了《给同学们的一封信》,最后“祝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取得新的辉煌胜利!祝每一个‘广院人’都能创造出无愧于前人的出色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