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言:90后亲赴兰考体悟焦裕禄精神
第16届齐越朗诵艺术节以“同抒爱国情,共传华夏声”为主题,决赛场上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学生郭长昊和丁楠的作品《一棵树,一个人》从不同角度再现了焦裕禄书记为兰考鞠躬尽粹的一生,真切、真挚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这部作品还获得了由教育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表演艺术类作品一等奖。
谈起这部作品创作的初衷和经历,郭长昊无限感慨。“参加齐越节比赛那年的主题是焦裕禄,看了三天中国足彩网:焦裕禄的影视作品,但并没有什么创作思路,感觉焦书记确实是个好人,可是就是写不出来好稿子。很想知道50多年前焦书记到底在那儿做了什么,所以我们决定去一次兰考。他的形象是政府宣传出来的,还是老百姓真的就从心里感激他。”带着这些疑问,郭长昊和丁楠两个人来到了兰考。对于这两个90后而言,焦裕禄不过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那张图片,兰考也不过是距离北京667公里外的一座小县城。不去真听、真看、真感受一下,饱满的感情从何而来?
到了兰考,他们见到了焦书记当年亲手种下的第一棵焦桐树,已经50多岁了却仍枝繁叶茂;魏善民老人从父亲那里接过扫帚,在焦桐树下义务打扫了30多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每日坚持绕着这棵树,陪焦书记“说话”。他们发现当地人对于焦裕禄和他所种的树的感情是没去过那里的人所无法想象的,每次在听到、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都没法儿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常忍不住落泪,觉得焦书记真是太不容易了。于是他们怀着对焦裕禄同志和热爱他的兰考人民的尊崇之心,结合他们此行的心路历程创作了《一棵树,一个人》这部作品。
在兰考,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兰考人都愿意给你讲讲焦书记的故事,而他们多半会提到焦书记种下的那棵焦桐树。
人们看到的是焦桐根深叶茂,想着的却是焦书记的身影,还有他治理好兰考的决心。
今天的兰考大地上,黄沙、盐碱、内涝、饥荒已然不再,和焦桐树一样繁盛着的是焦裕禄精神的传承。
从兰考回来,我竭尽全力地想把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所经历的都告诉你们,但面对焦书记,所有语言都变得苍白。
这些日子,在我脑海中,一直挺立这那么一棵树,一棵依然根植在兰考大地上的焦桐树。
还有一个人,一个渐行渐远却从未离开的人。
我们谁都没有见过焦书记,但似乎,他在我们周围,已经很久很久了。
——节选自《一棵树,一个人》
“没去兰考之前,苦苦思索却毫无头绪,因为我们只把它当做一个比赛作品处理。真的只有当自己亲自踏上那片土地,听到那些朴素的故事,才会表达出真挚的感情,传递出真正的感动,让大家也有去到那片土地的冲动。”郭长昊回忆起参赛的那段经历时平静地说着。他们也曾把《一棵树,一个人》带到首都图书馆做公益展演,用青春之声传扬和歌颂焦裕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染了更多人。两个90后的大学生,为了更好地讲述焦裕禄的故事,自发去兰考,去了解那里的人,去追问曾经的事,这种追寻与传承的精神已经超出了作品本身的意义。
践行:书生意气聚焦农村土地
2015年12月8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举办“书生意气聚焦三农——中国足彩网: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的辩与论大会”,同学们以“农村土地确权”为主题,围绕与该主题相关的全国政协提案,在讨论、辩论、提问三个环节中展开交锋。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论辩大会,既推动了高校青年关注政府重大决策,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打造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大会结束后,在场的许多部委领导都赞不绝口:“学院能把土地确权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活动,让我们的学生、让人民群众走向、走进人民政协,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事情。”
2015年7月,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相关法律问题与对策”进行协商座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委员,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教授觉得,如果能以土地确权问题为切入口,将全国政协与最具活力的未来媒体人连结起来,打通青年学子参政议政的渠道,对培养接地气、有担当的新闻人才会大有帮助。
来自口语传播系的张路斯老师是这场论辩大会的总负责人,她坦然告诉记者,对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显得过于专业,非常陌生。为了让同学们搞明白农村土地的相关问题,同学们阅读参考了大量书目,不仅有经济学、社会学的书目,也有辩论、思维方式方面的书目,甚至出现了图书馆的《资本论》被借光的“奇景”。张老师说,其实《资本论》一书并没有在布置书目之列,同学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刨根问底却不得其解,为了把问题弄明白,他们自发地去借《资本论》研读,于是就出现了图书馆《资本论》被借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