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撷英(二)

发布时间:2014-10-10浏览次数:1755文章来源:中国传媒大学

二、训练班艰苦办学

训练班初创之际,困难是很多的。最初教员只有4人,学生没有正规教室和课桌课椅,每人只发有一个马扎,学生宿舍也是由原来发射台的托儿所改建的。教学展示用的仪器零件和试验工具,是从局器材处报废品中挑捡回来的。后来学校将发射台的仓库逐步改造成了教室,1957 年又改建了一批学生宿舍、实验室和一个大食堂,师生的教学和生活环境才有了改进。但是直到 1957 年倪正义上任前,训练班的条件仍然比较艰苦。在倪正义写的回忆文章中曾提到,“在去训练班前,主管训练班的副局长周新武同志向我介绍过训练班的情况。一是没有校舍,在既不通火车又不通公共汽车的农村,是借12号发射台的房子。二是自己能够承担的课就是无线部分,其他部分都得借车去市内请人来讲,借不到车或请不来人就吹灯。三是训练班的经费微乎其微,办事要先考虑不花钱,或少花钱。这时的训练班,尽管比解放区学校的条件要好,但还是有点像解放区学校。”

尽管训练班时期学校条件非常艰苦,每位老师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积极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想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使得训练班的各项教学活动均得以正常开展。根据培养人才的不同要求,训练班制定了不同的教育计划,开设的基础课有高等数学、高中物理、电工学、电子管等课程,专业课有广播发送技术、传音设备、收音机等课程。倪正义到任后,很快就深入到老师和学生中,开会、交谈、了解教学情况,并派人到北京邮电学校、无线电技工学校等多所中等技术学校搜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分析对比,结合实际改进教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1957年,殳家骐、张绍高被派到清华大学进修电视技术。除了负责电视原理课程外,他们还在图书馆里查抄期刊资料,编写 506 班用的电视讲义,研究同步机及脉冲技术等。通过教学工作锻炼,教师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训练班学员第一次尝试现场实况广播

四个学员班的班主任(1955.10)

为了加强师资力量,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学校想尽办法从各个方面挖掘教师资源。到 1956 年 6 月 30 日,教职员工发展到 26 人。7月28日,训练班继续壮大,教职员工达到35 人。到1956年12月底,教职员工增加至53人。教师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从中央广播事业局一线工作岗位上抽调而来,不少人是发射台骨干、值班班长。这些老师经验丰富,技术基础扎实,成为教师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三、训练班的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训练班创立初期条件极其困难,但随着力量的不断壮大,训练班不仅在技术培养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而且加强了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对学员提出“红与专”的最高政治要求

20世纪50年代“全面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的时期,全国都在强调积极参加生产劳动。1957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国足彩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训练班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

1958年1月18日,训练班教职工11人随中央广播事业局一部分干部下放到河北沧州县劳动锻炼。同年3月,为了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训练班组织学生在良乡12号发射台和窦店13号发射台的天线场地开荒种地3月24日至4月13日,训练班各班停课进行劳动教育,200 多名学生投入劳动,主要负责开垦发射台内的荒地,半个多月时间开垦出良田数十亩。4月24日至5月9日,训练班学员及教工分别参加了十三陵水库修建及发射台内的农业劳动,留下了他们的辛勤汗水。

训练班同学唱革命歌曲

学生下放农村劳动

第六期学员在乡下进行实践活动

训练班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员的思想觉悟,使学员的综合素质上升到了一个新层面。尽管当时受到“大跃进”的影响,劳动量比较大,学员们劳动和学习的时间比例安排不很合理,严重地影响了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但是训练班师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和锻炼,精神风貌积极向上。